close

  南方日報訊 (記者/周豫)正字戲《劉文龍》11月12日、13日亮相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廣州蓓蕾劇院,這是該劇在羊城首次亮相,演員們精湛的演技、特色鮮明的服飾設計、大氣的舞美和燈光效果多次贏得現場觀眾、嘉賓和戲曲研究者的大聲叫好,掌聲雷動。14日,另一部稀有劇種西秦戲《鳳鳴岐山》也登臺上演,白字戲《龍宮奇緣》、花朝戲《母與子》則分別在18日、21日開演。這些稀有劇種原本多在粵東地區演出,這次來到廣州,不僅為廣東省藝術節舞臺增添了更多古樸、傳統元素,更讓廣大觀眾“零距離”一睹我省稀有劇種的獨特風采。
  “動態保護”珍稀劇種
  “這出戲保持了戲曲傳統藝術的精華,音樂伴奏也很有特色。”著名戲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在觀看了演出後高興地說。正字戲《劉文龍》集中呈現了跑布馬、南派武打、舞七丈旗等傳統“絕活”,“以前習慣了看粵劇、潮劇,正字戲也曾在中央電視臺上瞭解了一下,想不到現在能夠來到現場親眼目睹這珍稀古老劇種的風采神韻。不錯,不錯!”演出中,觀眾陳大爺向記者豎起了大拇指。
  《劉文龍》是根據宋元南戲名劇的古劇本重新整編創作,可謂“500年前古劇本和800年古老劇種的親密接觸”;14日登臺的西秦戲《鳳鳴岐山》採用的則是另一種做法——移植新編秦腔古代劇同名劇目,充分發揮西秦戲擅演歷史劇和袍甲戲的優勢,再加上粵東“第一老生”、國家級非遺項目西秦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呂維與小生陳嘉明、黃義展等後起之秀的薪火相傳;即將於18日上演的白字戲《龍宮奇緣》則是由音樂家馬思聰的四幕芭蕾舞劇《晚霞》改編而來。三部新編劇目對傳統戲劇的保護與傳承都具有一定借鑒意義。
  白字戲是馬思聰所喜愛和用作創作元素的地方戲曲劇種,唱腔委婉細膩、甜軟質朴,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,而《龍宮奇緣》不僅充分發揮戲曲藝術善於表現民間傳奇故事、抒發人物感情的特長,更註入了嶺南文化的地方特色。“我們試圖以動態性保護的方法,將白字戲的傳統藝術同馬思聰的舞蹈音樂相融合,為傳承與發展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,進行一次大膽的探索。”該戲導演、海豐縣白字戲劇團團長餘錦程對記者說。
  “接班”需更多創作人才
  記者瞭解到,目前海豐縣白字戲劇團有60名演員,以年輕演員為主,但很多退休後的老一輩藝術家依然被返聘回團作為顧問和指導,“但他們不做主角,主要任務是幫帶年輕人”。相比之下,陸豐市正字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成員更加年輕,劇中男女主演、作曲、司鼓等重要角色全部由新秀擔綱,老演員們都甘當綠葉,“伊娜公主”的扮演者、花旦鐘曉琳才剛滿20歲,“團里還有一批十幾歲的小學員,我們先去省里和揭陽的專業學校打好戲曲基礎,在老前輩們的精心培養下,再加上自己勤學苦練,正努力成長為中堅力量。”《劉文龍》中“蕭淑貞”的扮演者林曉青說。
  “我們第一次走進省藝術節,就是帶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的重任來的。作為一個已經工作了50多年的文藝工作者,看到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為傳承和發展稀有劇種而努力,我們備受鼓舞。”正字戲國家級傳承人彭美英說,“珍稀劇種,需要大家齊心協力,才能讓更多人關註。”
  同作為“非遺”傳承人的餘錦程對於年輕人的期望更高,“白字戲需要拿出自己的平臺創作出自己的特色,這就對創作人才的要求更高,而這也是目前當下白字戲發展最為欠缺的。”據悉,目前海豐縣白字戲劇團一方面已經積累瞭如《金葉菊》《白羅衣》等傳統經典劇目;另一方面,更希望有大量根據本土故事、當代名人等為原型改編的新創劇目出現,“在這方面,年輕人可能就很難達到標準。”因此,他希望未來,省里能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對稀有劇種的年輕創作人才進行定向培養。  (原標題:“零距離”接觸古老唱腔與文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r56nrvd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